首页 资讯 正文

郑竹三书画作品捐赠金华开发区 助力家乡文化传承

体育正文 26 0

郑竹三书画作品捐赠金华开发区 助力家乡文化传承

郑竹三书画作品捐赠金华开发区 助力家乡文化传承

潮新闻 记者 金梁 郑亚丽 沈晏 通讯员 张博文(bówén) 郑莞女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新造船试航(shìháng)。由受访者提供 进入5月,气温逐渐攀升(pānshēng),浙江船舶业早已火热如夏: 台州(tāizhōu)船舶修造行业聚集地松门镇,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冲高至5.62亿元,同比增长30.8%;舟山定海区船舶修造业增加值激增31.3%,拉动(lādòng)规上增加值增速9.4个百分点(bǎifēndiǎn)…… 回溯更长周期,数据(shùjù)更具说服力:2024年(nián),浙江造船完工量(liàng)、新(xīn)接订单量、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连续第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全国占比分别为11.7%、10.3%、8.7%。其中,船舶完工量市场份额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,稳居全国第三。 “造船业的黄金周期到了!”走访中(zhōng),不论是船舶(chuánbó)行业专家,还是船企负责人都(dōu)表示,全球船舶行业复苏浪潮中,浙江造船业正全面驶入新一轮上升通道。 浩瀚(hàohàn)的大海,总有(yǒu)波浪起伏;全球造船业,有高峰也有低谷。15年前,舟山的造富神话(shénhuà)犹在耳畔:“在沙滩上搭个(dāgè)船台就能赚大钱。”结果没过几年,市场浪潮的泡沫退去,船市从灰色变为黑色,再到血色…… 再逢行业上行周期,浙江造船是否会重复当年的路径?行业能否在热潮中守住发展定力?近期,记者(jìzhě)走访舟山(zhōushān)、台州(tāizhōu)等地,探寻浙江船企穿越产业周期的生存密码。 宁波新乐船厂工人正在(zhèngzài)制作船舶构件。由受访者提供 5月的舟山,船厂一派(yīpài)繁忙。 记者来到(láidào)舟山定海长白岛,太平洋海洋工程(舟山)有限公司厂区巨型分段构件堆叠成山,船台上焊花飞溅(fēijiàn)、机器(jīqì)轰鸣,码头泊位挤满了各式巨轮。 不久前,一艘223米的集装箱船结束船体油漆翻新,进入出海试航(shìháng)阶段,从进坞到(dào)试航仅用70余天。“船坞利用效率直接决定企业利润。”太平洋海工(hǎigōng)生产项目部长周伯群坦言。 放眼厂区(chǎngqū),散装船、半潜船(bànqiánchuán)、汽车滚装船等各类船型停满船坞,或修或造。周伯群感叹,当下“一坞(yīwù)难求”,调度团队每天绞尽脑汁协调泊位,想着各种法子给船腾位置。 船坞(chuánwù)紧缺、产能受限(shòuxiàn)、交付不快——这是当前船企普遍遇到的“三座大山”。 以(yǐ)太平洋海工为例,企业主要承接北欧、韩国等国际订单。“从目前来看,我们新(xīn)接订单依然很多,已排至2028年,部分客户想插队都难。”太平洋海工造船事业中心成本科长袁露鲁亮出订单曲线图(qūxiàntú)。 得益于完备的工业(gōngyè)基础、高效的成本控制和持续迭代的技术能力(nénglì),去年全球70%新造船订单流向中国。 舟山市经信局(jīngxìnjú)相关负责人表示,自去年起,造船市场形势大好,订单量稳步提升,以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为首的修造船企业抓住机遇,积极优化产能(chǎnnéng)结构,全力推进造船业务(yèwù),产能大幅提高。 向南沿浙江海岸线,台州温岭松门(sōngmén)镇的船企同样订单饱和。 在浙江振兴船舶(chuánbó)修造有限公司,14个船台全(quán)负荷运转,企业(qǐyè)(qǐyè)去年投入2000万元升级喷砂、喷涂车间,从一喷一涂增加到三喷三涂,彻底解决了雨天喷涂难题(nántí)。“在建24艘船舶中,最大8.2万吨的散货船造价2.5亿元。”该企业副总经理张灵敏透露,现有15艘船的订单,建造工期已排到明年年中。 邻近的浙江合兴船业有限公司刚交付了一艘(yīsōu)无限航区甲板运输船,这是今年建成的第四艘船,订单已排至(zhì)2027年。问及(wènjí)对行业波动的看法,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行情不是自己能决定的,我们专注提升建造(jiànzào)效率。” 面对行业上行,合兴船业没有盲目扩张,而是(érshì)坚持练好“内功”。这两年,企业一直优化船舶建造(jiànzào)的工艺流程,缩短造船周期,现在已经可以多(duō)建造20%的船舶。最近,企业正追加投入,调整场地布局,进一步(jìnyíbù)优化分段建造流程,有望进一步缩短建造周期。 手握订单小步跑,是多数浙江船企的共识。不过,也(yě)有部分(bùfèn)船企和专家表达了少许担忧。一家宁波船企负责人告诉(gàosù)记者,对于造船业而言,好日子永远没有紧日子长(zhǎng),如果10年算一个周期,好年景可能不过两三年,之后就是渐进式下滑。 “估计本轮新建造船(zàochuán)行情可持续到2028年前后,2028年后可能有所减少。”位于宁波的(de)浙江新乐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(zǒngjīnglǐ)助理冯计才表示,船舶企业要想长远(chángyuǎn)发展,必须提前布局,做好应对形势下滑的准备。 5月(yuè)14日,舟山市普陀区小干岛上的船舶维修企业船坞内一派繁忙景象(jǐngxiàng)。 视觉中国供图 船企火热开工,数据一路拉涨,这是蛰伏十余年之后的一次史诗(shǐshī)级(jí)释放。 上一轮船周期高峰,浙江船舶工业(chuánbógōngyè)总产值一度(yídù)超千亿元,同时也出现了民间资本盲目涌入、“低小散”一哄而上的问题。之后(zhīhòu),航运业陷入低谷,浙江近八成船厂停产,超千家中小船企破产倒闭。 新周期再至,浙江船企已重塑产业基因(jīyīn)。 记者坐船来到舟山(zhōushān)六横岛,探访当地龙头企业(lóngtóuqǐyè)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。船坞内,一艘长270多米、通体赤红的15.4万吨穿梭油轮正在建造,即将完工交付。 “很多船东主动找我们(wǒmen)询价,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。”公司法务与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胡海涛感慨道,前些年,他们一直以修船为主,但最近几年造船订单直线上升,反超(fǎnchāo)修船业务(yèwù)。 这并非个案。长宏国际这几年新造船订单数量可观(kěguān),船期(chuánqī)排到了2029年;太平洋海工去年造船业务占比四成,今年提高至六成,2026年有望到七八成;新乐造船为保障现有订单交付,暂停航修(修理临时故障,通常利用停港时间或(huò)随船抢修完成)国内(guónèi)航行船舶…… 面对订单高峰,很多船企(chuánqǐ)保持(bǎochí)着冷静和克制。“目前公司扩大产能的投资,都是基于在手订单安排的。”胡海涛分析,本轮船周期一个重要(zhòngyào)因素是国际海事组织对碳排放等气体(qìtǐ)排放进行强制要求,加快催生大量船型绿色化和大型化的迭代需求,然而当前外部环境(wàibùhuánjìng)错综复杂,航运业未来怎么走,还需要观望。 正因如此,浙江(zhèjiāng)船企并没有因为盲目追求造船的高利润而彻底(chèdǐ)放弃修船业务。“造船业有行情起伏,但是修船需求(xūqiú)是源源不断的,这是我们实打实的家底。”不少船企负责人有此同感。 “浙江的修船业在全国都(dōu)排得(páidé)上号。”行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,2024年浙江船舶修理实现产值187.5亿元(yìyuán),同比增长15.4%,稳居全国第一。 浙江修船业(yè)之所以发达,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。 就普通货船而言(éryán),每年例行年度检验、两年(liǎngnián)半一次中期检验、五年一次特检的行业(hángyè)要求,构成了庞大的修船市场,是为天时;舟山(zhōushān)地处宁波舟山港和洋山港附近,背靠两个国际大港,毗邻国际海运主航道,是为地利;这些年浙江自由贸易(zìyóumàoyì)试验区加强制度创新,助力舟山发展船用保税燃料油加注产业(chǎnyè),让过往船只在加油期间顺路进行修检,是为人和。 复盘浙江(zhèjiāng)船企的发展(fāzhǎn)逻辑,颇有“晴时备伞旱修船”的智慧。修造并举,是船企应对行业(hángyè)变化的法宝,也是他们面对关税挑战时的底气所在。 站在舟山中天重工有限公司的3号码头(mǎtóu),凉爽的海风吹得人清醒,也让人满怀期待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个已经交工(jiāogōng)验收的30万吨级舾装码头,计划今年申请对外开放,届时中天重工接待外轮(wàilún)修理(xiūlǐ)的能力可以提升30%。 未雨绸缪不止于此。新乐造船正筹建一座20万吨级的干船坞,主营航修(hángxiū)国际航行船舶,填补宁波地区无航修(wúhángxiū)国际航行船舶空白。 近日,临海市一家船企,工人在修造(xiūzào)船舶。 视觉中国供图 船舶业,未来(wèilái)路在何方? 正如众多船企所言,与其对外部环境影响焦虑,不如集中力量办好自己(zìjǐ)的(de)事。顺应(shùnyìng)船舶产业周期规律,浙江造船业已形成了独特的应对策略。 “去年我们给船只(chuánzhī)加装转子帆(利用风力产生推力的装置),还上了央视新闻!”在访谈中,胡海涛提及的一个故事(gùshì)引起记者兴趣。 原来(yuánlái),舟山中远海运重工(zhònggōng)去年为40万吨级矿砂船“SOHAR MAX”轮加装了5个折叠式船用转子帆,该装备每年可减少约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,成为(chéngwéi)全球修船业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。 除了转子帆技术,记者(jìzhě)还(hái)听到脱硫塔安装、球鼻艏(shǒu)改装、导风罩改装、光伏改造等新名词,这些全是浙江船企的双高(高产值、高附加值)业务,都与绿色船舶相关。 万邦船舶(chuánbó)重工(舟山)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海玲透露,企业曾借船舶脱硫装备改装达到营收峰值,本以为第二年回归正常,结果又意外拿到了大量节能减碳的(de)船舶改装订单,形成了稳定的增长(zēngzhǎng)曲线。 不论是修船还是造船,浙江船企都(dōu)在逐绿而行,朝着高附加值和低污染的方向发展。2024年,浙江订单中高技术(gāojìshù)、高附加值船舶(chuánbó)占比近6年来首次突破50%,较上年同期提升8个百分点。在浙江船企去年的订单中,全年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同比增长(zēngzhǎng)71%,占新接订单总量的24%,连续三年(sānnián)保持增长。 传统认知中(zhōng),船舶业常与“脏乱差(zāngluànchà)”标签挂钩,但实地走访中记者印象改变了很多。 行走在各大船企,眼前来往的(de)是身着干净工装的工人,四周是林立的塔吊、井然有序的厂房,修造船还用(háiyòng)上了机器人。 在(zài)万邦船舶重工(舟山)有限公司船坞,一台具备吸附能力的(de)涂装机器人正沿着一艘散装船(sǎnzhuāngchuán)外壁平稳移动。随着机械臂精准喷涂,一道道均匀致密的漆膜在阳光下泛起光泽(guāngzé),而工人仅须在船底下拿着遥控器指挥。 在舟山中远海运的数字化管控室,点击进入“搭载船系统(xìtǒng)”,正在建设船只的3D模型映入眼帘,建造的流程和进度等信息,在屏幕上一目了然,让钢板(gāngbǎn)切割到管路铺设,每个环节均(jūn)可追溯。 在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科技创新与数智化(shùzhìhuà)推进部(bù)的数字化管控中心,只见点击(diǎnjī)船舶建造生产管控平台中的“三维搭载船模块”,就能够清晰查看正在建造船只的建造计划节点、执行节点,3D模型直观呈现出船只的建造流程(liúchéng)和(hé)进度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这个系统还具备强大的追溯功能,从钢板切割到(dào)管路铺设的各个环节,都能实现全流程可视化与可追溯管理。 这种“智变”绝非偶然。面对全球船舶制造业(zhìzàoyè)智能化浪潮,浙江船企正不断加大科研力度(lìdù),以科技创新来引领行业发展(fāzhǎn)、强化自身话语权和硬实力,持续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跨越。 在(zài)浙江(zhèjiāng)的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集群中,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是15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。2024年,浙江还(hái)印发了《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》,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(shìfàng)。 对众多船企来说,集群就是他们发展要借的“势(shì)”。 去年(qùnián),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,将海洋渔船设施(shèshī)设备更新改造纳入“两新”计划进行推进。截至今年4月初,船舶制造“大户”舟山(zhōushān)就成功上报了35艘老旧船舶拆解项目,申请“两新”资金6855.73万元(wànyuán),助力船舶行业高质量转型。 省发展(fāzhǎn)规划研究院产业发展所高级工程师徐强认为,当前我省还存在绿色船舶技术创新能力有限、绿色燃料供应体系不完善、基础设施配套不足、创新生态尚未成熟等短板,这些问题既要靠船企个体的努力,更要(gèngyào)依托集群(jíqún)协同创新,通过强链补链锻造出浙江船舶业(chuánbóyè)的核心竞争力(jìngzhēnglì)。 浩瀚的海洋,向来不是风平浪静。逐绿、向新、聚势——这三大战略锚点(máodiǎn),是浙江船企(chuánqǐ)穿越周期、勇往直前的秘诀所在。 万邦船舶重工(舟山)有限公司俯瞰(fǔkàn)。 通讯员 诸葛晓明 摄 船舶工业是为海洋(hǎiyáng)运输、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,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(zhòngyào)支撑。 当前,中国(zhōngguó)造船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,市场份额已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(dìyī)。船龄到期和环保需求拉动的这一轮新景气周期为中国船舶产业(chǎnyè)升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,但不可忽视的是,每一轮新周期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进程和行业(hángyè)洗牌的风险。 上一个周期是中国船企(chuánqǐ)争夺全球市场份额,这一轮周期则是我国船舶工业在产品结构高端化、绿色化升级等方面突围。可以预见(yùjiàn)的是,从英国、日本、韩国再到中国,世界造船业冠军挨个交棒,随着中国船舶产业依托工业比较(bǐjiào)优势(yōushì)+技术升级优势+绿色技术体系支撑优势不断加速(jiāsù)突破高端修造船市场,未来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巨大。 在全球船舶产业经历(jīnglì)“超级周期”与深度调整交替震荡的背景下,浙江船舶产业呈现出(chū)逆势突围的独特韧性,从甲醇燃料改装(gǎizhuāng)到风能动力创新,从豪华邮轮到特种工程船,从汽车(qìchē)运输船(PCTC)到万箱级LNG双燃料集装箱船,逐渐探索出一条高端升级、绿色(lǜsè)替代的进阶之路。这一突围绝非偶然,背后离不开浙江船企对技术创新的坚持(jiānchí)。 周期性波动本质是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错配的显性化,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对抗周期,而是(érshì)通过技术创新为(wèi)用户创造新的价值。船舶(chuánbó)产业的周期波动永远不会消失,浙江船舶工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价值壁垒、通过政策创新平滑波动曲线(qūxiàn),完全(wánquán)能在周期洗礼中实现螺旋上升。随着绿色航运(hángyùn)需求爆发和智能船舶革命深化,浙江若能持续巩固“技术—制度”协同创新的战略定力,必将从(cóng)“造船大省”进化为“航海科技强省”。 (作者系浙江省工信院(gōngxìnyuàn)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)
郑竹三书画作品捐赠金华开发区 助力家乡文化传承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