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践出真知:泗水一对父子研制出全套地瓜从种到收机械
实践出真知:泗水一对父子研制出全套地瓜从种到收机械
实践出真知:泗水一对父子研制出全套地瓜从种到收机械“我们以前不种地瓜,今年却种了20多亩春地瓜,做试验用的(de)。”山东省泗水县杨柳镇于家泉村村民张居玺说,“做出来(chūlái)的农业机械,只有自己试着好用,农民才会(huì)喜欢。”
张居玺今年23岁(suì),职业学院毕业后自己(zìjǐ)组建起建筑公司。他的父亲叫张俊昌,今年47岁,年轻时学过机械维修。他们在当地人眼里,是养农机(nóngjī)的,也叫玩农机的。
当地农民之所以这么(zhème)看他们,是因为不仅他们拥有众多的、门类齐全的农业机械,还因为他们创建了农业机械合作社(hézuòshè),合作社现在(xiànzài)仅大型拖拉机就有近150台。
玩农机的为何要种20多亩春地瓜作为(zuòwéi)试验田?张居玺笑着说:是为了(wèile)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服务。
张俊昌从2003年就开始养农机,从小型到大型,从品种少到品种全,并在2010年就挑头(tiāotóu)组建起(qǐ)了农业机械(nóngyèjīxiè)合作社。张居玺从小就知道什么(shénme)农机是干什么活用的,到了18岁时,地里的什么农活他都知道,什么农机他都会用。
张居玺说,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,农民最(zuì)在意两点:快,抢农时;好,耕得深,种得匀(zhǒngdéyún),收得净。做到这两点,就会有越来越多(duō)的农民找上门来。
张俊昌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(nóngjī)服务时,想到了泗水和泗水的农民。泗水多丘陵(qiūlíng)山地,这些地块多被泗水农民种上地瓜,因为土层薄,种小麦、玉米产量太低。种地瓜需要起(qǐ)垄(lǒng),地要先耕一遍;再来回各耕一次(yīcì),让土向中间集中,形成沟与顶,才能起一个地瓜垄。这样起垄太慢了。
2008年春天,经过多次改造、试用,张俊昌在泗水县推出了一种(yīzhǒng)起(qǐ)垄机,这种起垄机有3个犁片,可以一次性完成地瓜地的耕地、起垄。当年12月,他的这项发明(fāmíng),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。
这种实用新型(shíyòngxīnxíng)的名称为(wèi)“一种用于(yòngyú)起垄的犁具(líjù)”。专利证书的“摘要(zhāiyào)”里,是这样评价这种犁具的: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(le)一种用于起垄的犁具,属于农业机械,其结构包括连接架和(hé)犁刀,犁刀为人字形,犁刀安装的(‘的’应为‘在’)连杆的底部,连杆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连接架的横梁上。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起垄的犁具和现有技术相比,具有设计合理、结构简单、使用方便、工作效率高、使用寿命长等特点。”
张居玺(zhāngjūxǐ)说,这种专为泗水农民种地瓜用的发明,之所以名称中没带地瓜或甘薯,是因为螺栓是可以调整犁刀的高度,大小垄都能起(qǐ)。
2016年秋,张俊昌接了一家大型农业企业的活:给600多亩地(dì)瓜(guā)杀秧,以便收获地瓜。地瓜收获时,满地是地瓜秧,不管是以前的用(yòng)镢头(juétóu)刨地瓜,还是用机械耕地瓜,都需要先把那层厚厚的地瓜秧用刀割了,再运到地头,是个费时又累人的活。
张俊昌在市场上没找到地瓜杀(shā)秧(shāyāng)机,便买来马铃薯杀秧机。他买来的这种(zhèzhǒng)机械,用在杀地瓜秧上,不仅效率低、故障率高,而且杀秧效果不好。马铃薯的秧只生长在垄上(lǒngshàng),这种机械只杀垄上的秧;地瓜秧垄上、垄底全有,垄上的秧杀了,垄底的秧还在,在用收获(shōuhuò)机械收地瓜时,有些地瓜露不出来,人工捡不到。
张俊昌懂机械,多年为农民提供机械服务(fúwù),他知道什么样的机械更适合干(gàn)好什么活。他开始改装机械,改装出来的机械,所过之处是全杀,即垄顶(lǒngdǐng)垄底全覆盖。他为这种机械加了个秧蔓提升装置,先把地瓜秧提起来,再用定刀和动刀把地瓜秧切碎。2016年秋天,他靠改装出来的两台地瓜杀秧机,顺利(shùnlì)地杀(dìshā)完了客户的600多亩地瓜秧。
2017年(nián),张俊昌又在当地推出了自己研制的地瓜双垄杀秧机。地瓜种植用上了地膜和滴灌(dīguàn)带后,地瓜杀秧机遇到了新(xīn)问题:滴灌带杀不了。这对张俊昌来说,是个很容易(róngyì)解决的问题:再加个定刀,专切滴灌带。
因为农机多,因为合作社(hézuòshè)的(de)事多,张居玺虽然有自己的建筑公司,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(jīnglì)却用在帮助张俊昌为农民(nóngmín)提供农机服务上。看张居玺比自己干得更好、对农业机械更在行,2020年,张俊昌把农机和合作社全盘交给了儿子。
因为出现大垄双行地瓜种植模式,并且用起了地膜(dìmó)(mó)(dìmó)和滴灌带,张居玺接班后,便着手升级(shēngjí)起垄机。2023年春天,升级版的(de)起垄机在生产实践中试用成功。这种起垄机耕地、起垄、铺滴灌带、覆地膜一次性完成。当时市场上的覆膜机采用的是犁具起土压膜的方式,风大了,在土压上前,膜就被风刮到一边,没法作业(zuòyè)。张居玺升级版的起垄机,采用的是用风力吹土压膜的方式,膜铺下的瞬间,土便压了上去(shǎngqù),风大了照常作业。
张居玺还在生产实践中,研究、改装出地瓜插秧机、地瓜收获机,这让他和(hé)他的合作社为泗水农民种地瓜提供全程(quánchéng)机械服务。他说,以前(yǐqián)的地瓜收获机,只是靠犁把地瓜翻耕出来;他采取的办法是把地瓜垄整体托起来,靠振动筛让地瓜全部到地表,以便于(yú)人去捡拾。
田间作业的(de)地瓜收获机。
在(zài)为地瓜种植大户杀地瓜秧时,看着满地切碎(qièsuì)的地瓜秧,张居玺很心疼:这些(zhèxiē)都是很好的饲料啊。2023年,他开始研制地瓜秧回收装置。2024年秋天收地瓜时,他研制出来的这种装置在大田里试用成功。其基本原理是,将切碎的地瓜秧回收到这种装置里,通过风力把其中的土及切碎的滴灌带、地膜吹走,地瓜秧留在存放(cúnfàng)(cúnfàng)箱里,存放箱满了(le),卸进运输车中。
张居玺说,一亩地回收的碎地瓜秧,晒干后有300多斤,现在养殖企业和大户以每斤0.45元~0.5元的价格,大量收购(shōugòu)这种饲草。“种地收益低,这些(xiē)回收来(lái)的地瓜秧,能帮助农民增加些收入。”
张居玺生产的(de)农机具。
张居玺说,他和父亲现在已经获得两项实用型(xíng)专利、两项外观型专利,正在申报的有四项(sìxiàng)实用型专利、两项外观型专利。
为了这些专利,张居玺成立了农业机械有限公司。“我们生产(shēngchǎn)出来的(de)农业机械,都(dōu)是从生产需要出发,讲究操作简单方便和实用好用。”他说,“这些机械所用的配件、易损件(yìsǔnjiàn)都是通用型的,在山东省每个县都能买到。”
(大众(dàzhòng)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包庆淼 刘凤娇 张佳浩(zhāngjiāhào))
“我们以前不种地瓜,今年却种了20多亩春地瓜,做试验用的(de)。”山东省泗水县杨柳镇于家泉村村民张居玺说,“做出来(chūlái)的农业机械,只有自己试着好用,农民才会(huì)喜欢。”
张居玺今年23岁(suì),职业学院毕业后自己(zìjǐ)组建起建筑公司。他的父亲叫张俊昌,今年47岁,年轻时学过机械维修。他们在当地人眼里,是养农机(nóngjī)的,也叫玩农机的。
当地农民之所以这么(zhème)看他们,是因为不仅他们拥有众多的、门类齐全的农业机械,还因为他们创建了农业机械合作社(hézuòshè),合作社现在(xiànzài)仅大型拖拉机就有近150台。
玩农机的为何要种20多亩春地瓜作为(zuòwéi)试验田?张居玺笑着说:是为了(wèile)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服务。
张俊昌从2003年就开始养农机,从小型到大型,从品种少到品种全,并在2010年就挑头(tiāotóu)组建起(qǐ)了农业机械(nóngyèjīxiè)合作社。张居玺从小就知道什么(shénme)农机是干什么活用的,到了18岁时,地里的什么农活他都知道,什么农机他都会用。
张居玺说,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,农民最(zuì)在意两点:快,抢农时;好,耕得深,种得匀(zhǒngdéyún),收得净。做到这两点,就会有越来越多(duō)的农民找上门来。
张俊昌在为当地农民提供农机(nóngjī)服务时,想到了泗水和泗水的农民。泗水多丘陵(qiūlíng)山地,这些地块多被泗水农民种上地瓜,因为土层薄,种小麦、玉米产量太低。种地瓜需要起(qǐ)垄(lǒng),地要先耕一遍;再来回各耕一次(yīcì),让土向中间集中,形成沟与顶,才能起一个地瓜垄。这样起垄太慢了。
2008年春天,经过多次改造、试用,张俊昌在泗水县推出了一种(yīzhǒng)起(qǐ)垄机,这种起垄机有3个犁片,可以一次性完成地瓜地的耕地、起垄。当年12月,他的这项发明(fāmíng),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。
这种实用新型(shíyòngxīnxíng)的名称为(wèi)“一种用于(yòngyú)起垄的犁具(líjù)”。专利证书的“摘要(zhāiyào)”里,是这样评价这种犁具的: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(le)一种用于起垄的犁具,属于农业机械,其结构包括连接架和(hé)犁刀,犁刀为人字形,犁刀安装的(‘的’应为‘在’)连杆的底部,连杆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连接架的横梁上。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起垄的犁具和现有技术相比,具有设计合理、结构简单、使用方便、工作效率高、使用寿命长等特点。”
张居玺(zhāngjūxǐ)说,这种专为泗水农民种地瓜用的发明,之所以名称中没带地瓜或甘薯,是因为螺栓是可以调整犁刀的高度,大小垄都能起(qǐ)。
2016年秋,张俊昌接了一家大型农业企业的活:给600多亩地(dì)瓜(guā)杀秧,以便收获地瓜。地瓜收获时,满地是地瓜秧,不管是以前的用(yòng)镢头(juétóu)刨地瓜,还是用机械耕地瓜,都需要先把那层厚厚的地瓜秧用刀割了,再运到地头,是个费时又累人的活。
张俊昌在市场上没找到地瓜杀(shā)秧(shāyāng)机,便买来马铃薯杀秧机。他买来的这种(zhèzhǒng)机械,用在杀地瓜秧上,不仅效率低、故障率高,而且杀秧效果不好。马铃薯的秧只生长在垄上(lǒngshàng),这种机械只杀垄上的秧;地瓜秧垄上、垄底全有,垄上的秧杀了,垄底的秧还在,在用收获(shōuhuò)机械收地瓜时,有些地瓜露不出来,人工捡不到。
张俊昌懂机械,多年为农民提供机械服务(fúwù),他知道什么样的机械更适合干(gàn)好什么活。他开始改装机械,改装出来的机械,所过之处是全杀,即垄顶(lǒngdǐng)垄底全覆盖。他为这种机械加了个秧蔓提升装置,先把地瓜秧提起来,再用定刀和动刀把地瓜秧切碎。2016年秋天,他靠改装出来的两台地瓜杀秧机,顺利(shùnlì)地杀(dìshā)完了客户的600多亩地瓜秧。
2017年(nián),张俊昌又在当地推出了自己研制的地瓜双垄杀秧机。地瓜种植用上了地膜和滴灌(dīguàn)带后,地瓜杀秧机遇到了新(xīn)问题:滴灌带杀不了。这对张俊昌来说,是个很容易(róngyì)解决的问题:再加个定刀,专切滴灌带。
因为农机多,因为合作社(hézuòshè)的(de)事多,张居玺虽然有自己的建筑公司,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(jīnglì)却用在帮助张俊昌为农民(nóngmín)提供农机服务上。看张居玺比自己干得更好、对农业机械更在行,2020年,张俊昌把农机和合作社全盘交给了儿子。
因为出现大垄双行地瓜种植模式,并且用起了地膜(dìmó)(mó)(dìmó)和滴灌带,张居玺接班后,便着手升级(shēngjí)起垄机。2023年春天,升级版的(de)起垄机在生产实践中试用成功。这种起垄机耕地、起垄、铺滴灌带、覆地膜一次性完成。当时市场上的覆膜机采用的是犁具起土压膜的方式,风大了,在土压上前,膜就被风刮到一边,没法作业(zuòyè)。张居玺升级版的起垄机,采用的是用风力吹土压膜的方式,膜铺下的瞬间,土便压了上去(shǎngqù),风大了照常作业。
张居玺还在生产实践中,研究、改装出地瓜插秧机、地瓜收获机,这让他和(hé)他的合作社为泗水农民种地瓜提供全程(quánchéng)机械服务。他说,以前(yǐqián)的地瓜收获机,只是靠犁把地瓜翻耕出来;他采取的办法是把地瓜垄整体托起来,靠振动筛让地瓜全部到地表,以便于(yú)人去捡拾。
田间作业的(de)地瓜收获机。
在(zài)为地瓜种植大户杀地瓜秧时,看着满地切碎(qièsuì)的地瓜秧,张居玺很心疼:这些(zhèxiē)都是很好的饲料啊。2023年,他开始研制地瓜秧回收装置。2024年秋天收地瓜时,他研制出来的这种装置在大田里试用成功。其基本原理是,将切碎的地瓜秧回收到这种装置里,通过风力把其中的土及切碎的滴灌带、地膜吹走,地瓜秧留在存放(cúnfàng)(cúnfàng)箱里,存放箱满了(le),卸进运输车中。
张居玺说,一亩地回收的碎地瓜秧,晒干后有300多斤,现在养殖企业和大户以每斤0.45元~0.5元的价格,大量收购(shōugòu)这种饲草。“种地收益低,这些(xiē)回收来(lái)的地瓜秧,能帮助农民增加些收入。”
张居玺生产的(de)农机具。
张居玺说,他和父亲现在已经获得两项实用型(xíng)专利、两项外观型专利,正在申报的有四项(sìxiàng)实用型专利、两项外观型专利。
为了这些专利,张居玺成立了农业机械有限公司。“我们生产(shēngchǎn)出来的(de)农业机械,都(dōu)是从生产需要出发,讲究操作简单方便和实用好用。”他说,“这些机械所用的配件、易损件(yìsǔnjiàn)都是通用型的,在山东省每个县都能买到。”
(大众(dàzhòng)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包庆淼 刘凤娇 张佳浩(zhāngjiāhào))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